拥有2万亿营收规模的中国环保产业正围绕服务“双碳”目标,加速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应用新一代智能和信息技术,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实现产业提质增效。
“生态环保产业是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将于4月10至12日在北京召开的第23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上,一系列环保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将展出。”在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今天(8日)召开的媒体预热会上,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长郭承站说。
郭承站表示,近年来,生态环保产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取得显著的成效,为我国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
数据显示,中国环保产业营收规模近年来保持在2万亿元以上。随着大气、水体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逐步解决,环境治理市场新建需求有所收窄,增速趋缓,污染治理市场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同时,环保企业正加速向“双碳”领域拓展。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秘书长李承峰介绍,在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防治和新能源领域,中国生态环保产业已实现全链条覆盖。在水处理方面,有基于强化分离与功能界面的低碳污水处理和资源化技术,化工废水电催化全过程毒性控制技术,煤焦、石油、精细化工废水治理技术,制造业含油、含菌、含颗粒物等在用液资源化再利用技术等。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有清洁高效工业烟气碳捕集技术,钢铁行业节能减污降碳技术,工业炉窑烟气治理技术,高温尘硝一体化技术及应用,均流式静电除尘技术,及VOCs和恶臭治理技术等;
在固废处理利用方面,有清洁高效固废焚烧及污染物分级治理技术,新能源锂电池再生循环技术,金属铬冶炼渣全量资源化利用技术,厨余垃圾厌氧消化解抑增效技术及畜禽粪污干式厌氧资源化技术;
此外,在环境监测和智慧环保方面,有量子点光谱技术,多方法的大气污染在线监测与智能溯源技术,高光谱水质在线监测技术。
李承峰介绍,近年来,中国生态环保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众多企业利用AI和信息技术实现环保管理数字化转型。智能环境监测产品,基于多感知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环境监测等产品,实现了AI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融合。
李承峰介绍,环保企业研发生产的信息一体化环境侦测车凸显了先进信息技术在现场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智慧供水与排水管理系统、智慧供水一体化管控平台、智慧排水管理系统等,实现了AI和大数据在水行业的智慧化应用;北京市首家AI智能生活垃圾焚烧系统,通过AI算法实现对焚烧炉的精准控制,提高了效率和降低了排放。
此外,用于水生态环境修复的分布式地埋水处理技术,为水环境的生态修复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微纳除氟材料,可高效处理工业高氟水,助力绿色生态实践;智慧化一体站房集成了多项创新设计,包括高韧性组合式底座、创新板材新思路等,实现了绿色运行和节能环保。
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编写的《2024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近年来,国家一系列决策部署及政策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强大动力。同时,深入推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也对环保产业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等提出一系列要求,为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此前的调研也发现,目前环保产业仍存在应收账款问题加剧,企业营商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产业发展的支持性政策体系和价格、收费机制尚待完善,产业发展不均衡、市场规范性亟待提升等问题。
“当前,环保产业处于大有可为的机遇期,机遇仍然大于挑战,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郭承站说。
第一财经记者从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了解到,在服务“双碳”目标的同时,环保产业自身绿色化及数智化转型也正在加速。如低碳污水厂、低碳垃圾发电厂建设,清洁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治理产品和技术更绿色化,污水厂普遍使用的曝气设备更高效节能,TOC等绿色检测技术不断发展。环境监测技术整体向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环境DNA、微塑料检测等新兴领域成为发展新趋势。
专家表示,中长期来看,攻克关键材料和部件是我国环保技术发展的重点,如水处理膜材料、质谱仪及关键部件、监测仪器用传感器等。但这些领域的技术突破,高度依赖我国材料工业、精密加工工艺和装备等共性关键领域的技术进步。
同时,一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治理的痛点和难点也是环保技术发展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如针对大气臭氧超标的解决方案、新污染物管控技术等,现有技术也将呈现出治理绩效进一步提升的趋势。(章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