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热点推荐 >  正文

《开讲啦》潘家华 | 碳中和——人人都要算明白的一笔账

来源:央视网 时间:2021-12-13 09:53:24

字号

导言:2021年12月11日,《开讲啦》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潘家华,讲述中国正逐步走向碳中和的故事。 



image.png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越来越高,全球变暖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持续着危害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的生存。2020年9月22日,中国向世界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本期《开讲啦》邀请到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潘家华,他将为我们讲述中国正逐步走向碳中和的故事。


“咱们来算笔账”


作为一名经济学家,潘老师估计是《开讲啦》有史以来最爱算账的嘉宾。演讲一开始,就用一道减法给大家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要碳中和。“所谓碳中和,归根结底就是要把“碳”从人类活动中“减”出去。”潘老师直截了当地指出,“我们所需要的是能源服务,而不是化石能源。”


在后续的演讲中,潘老师更是用一笔笔经济账,生动地为大家讲述着我国的碳中和布局。如果我们告别了化石能源,那么人类社会正常的生活靠什么驱动呢?潘老师用一系列数据告诉我们,随着我国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产业持续发展,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已经有了价格优势,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限“风”、“光”完全可以替代化石能源。而更重要的一笔账是,走向碳中和既可以帮助中国更好地解决从国外进口的能源安全问题,还能实现中国区域之间的对口合作,改善生态的同时增加就业,达到合作共赢。


image.png


语气温和的经济学家也会和人吵架?


尽管遏制全球变暖是全人类的命题,但是让世界各国携手迈向碳中和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在每年的国际气候变化会议上,各国学者经常会吵得面红耳赤。主持人忍不住问潘老师;像您这样儒雅的经济学家,也会有跟其他学者脸红脖子粗的时候吗。潘老师笑眯眯地说:“还真不少。”面对各国学者不同的观点,潘老师总能找准问题的关键点,让对方心服口服。想知道潘老师是怎么在国际上“舌战群儒”的吗?那就早早锁定本期《开讲啦》吧!


在现场提问环节,一位青年代表不解地问潘老师:为什么很多国外媒体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我们呢?潘老师霸气回应:“他们说是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去争论,是属于拉低了咱们自己的价位,没这个必要嘛!”随后潘老师又大方分享了自己在国际上交流的经验:“有理不在声高,我们要学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而最重要的是,我们中国人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比什么都管用!”


image.png


面对全球变暖,打开属于中国的格局


力争于2030年前碳达峰,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潘老师告诉我们:时至今日,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一直在为全球气候问题作着自己的贡献。“中国的光伏组件成本在世界上是最低的,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潘老师说,“通过输出我们的技术、我们的标准以及文化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我们在做好自己的事情的同时,也将引领世界共同面对全球的气候问题。”


正如潘老师所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碳中和是试金石。虽然各国针对气候治理问题吵闹不休,但我们始终都在推动碳中和的进程。碳中和之路,尽管会荆棘丛生、道路坎坷,但我们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在互动环节,青年人不断发问:越来越多的人去追逐风口,会不会让我们的社会越来越浮躁?怎么能从碳达峰和碳中和里找到发展的机遇和商机?潘老师的回答引得撒贝宁直呼:今天没看节目的观众,你错过的可太多了!现场的一位青年代表带来树木年轮,展现大自然的魅力,唤醒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