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碳交易 >  正文

专访彭博亚太区总裁李冰:创造大湾区与中国碳市场的多赢结果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2-06-08 15:12:26

字号

在我国“双碳”目标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实施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碳合作已有初步探索。

 

今年3月,广州碳交所与香港交易所宣布签署合作备忘录,积极探索在碳金融领域的合作。同月,由香港证监会和香港交易所,以及香港金管局等多机构组成的跨机构工作小组发布了香港碳市场机遇的初步评估报告。

 

近日,针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合作前景,彭博亚太区总裁李冰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作为中国经济体量最大、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大湾区是中国碳市场发展的“排头兵”。

 

李冰表示,广东、深圳分别是全国最早试点碳排放交易的省市之一。深圳碳市场的流动性居全国试点碳市场首位,而广州碳交所交易规模则长期居全国各试点交易平台首位。推动大湾区碳市场合作方案不仅具备可行性,更能创造出大湾区与中国碳市场的多赢结果。


香港在大湾区碳市场合作中优势明显

 

大湾区被视为中国碳市场发展的“排头兵”,香港的多方面优势得以在大湾区合作中凸显出来。

 

李冰向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在推动大湾区合作的背景下,香港可以充分抓住中国乃至全球低碳转型的发展机遇,巩固自身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并有望在未来成为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

 

在此之前,香港与内地在金融领域早已达成沪港通、深港通等多项深度合作成果。李冰认为,放眼未来,香港立足大湾区,将在向中国碳市场引入国际投资者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不过,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壮大不能仅限于此,还需要更多元参与者的加入。李冰提示,其中,引入金融机构以发展碳金融的选择势在必行,风险管理需求会随这一举措有所提升。

 

碳权和配额的相关金融衍生品在对冲排放成本发挥重要作用,香港以数量众多、经验丰富的金融机构著称,在这一方面同样优势显著。

 

“大而年轻的中国碳市场在创新方面亟待提升。”李冰认为,大湾区可以借此机会成为创新型产品和金融科技的试验田。

 

自去年7月启动以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交易量最大的碳市场。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预测,随着参与行业和企业的增加,到2025年,中国的碳排放交易量将达到 78亿吨,较2021年增长超过70%。

 

随着“双碳”战略的逐渐落实,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优化已然成为国家战略发展重点。碳市场在疫情后基建投入加大的情况下,也需要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李冰表示,仅有现货交易的碳市场无法满足绿色转型的要求,市场需增加更为丰富的交易工具和产品。在这一背景下,香港可以充当碳交易指数等内地碳产品的试验场,为内地的市场参与者提供重要反馈。


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大湾区碳市场合作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带动全国碳市场的发展。”李冰表示。

 

首先,详细的排放和定价数据的需求必不可少,碳交易系统的发展也需完善,此二者正是碳交易市场的稳健发展的基石。

 

其次,资讯、分析、净零及碳抵消工具等也要进一步优化,它们将要成为大湾区碳合作开展的重点。

 

就目前而言,香港、深圳以及广州基础设施相对领先,国际经验积极借鉴。在强强联合的情况下,多方合作可以建立起更健全的体系,比如支持碳产品上市和交易、交易后结算登记、信息收集和传播以及参与者的连通等。

 

李冰还指出,提升碳市场影响力的关键因素,即提升资讯和数据透明度,完善交易和结算等基础建设,以此打造通畅的交易渠道,完善风险管理将能吸引更多类型参与者。(李德尚玉)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