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生态蓝皮书 >  正文

京津冀蓝皮书:数字经济显著降低京津冀碳排放水平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2-07-11 16:20:08

字号

数字时代背景下,京津冀城市群如何有效利用数字经济赋能区域协同发展,进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7月9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2)——数字经济助推区域协同发展》,分析数字经济应用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展与成效,探究数字经济在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提升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并针对性给出相应解决路径。


北京数字城市建设水平居全国首位


蓝皮书指出,数字城市建设是京津冀发展数字经济的有力支撑。数字城市建设不仅需要考虑城市内部自身新基础设施的完善,而且需要考虑如何依托数字城市建设实现城市间的横向协同,缩小城市间的数字化发展差距,避免因数字鸿沟阻碍京津冀城市群数字化协同进展。


蓝皮书对标国内的数字经济典型城市发现,2020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从高到低排名依次为北京、上海、成都、深圳、杭州、重庆、广州、武汉、南京、青岛、宁波、天津。实际上,自2015年提出“国家大数据战略”以来,北京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国内首位。


2021年7月,《北京市关于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发布,提出到2022年进一步巩固国内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地位,到2025年成为国际先进数字经济城市,到2030年建设成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打造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六个高地”。


北京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发展规模和活力具有领先优势,通过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可以引领京津冀区域乃至全国率先参照北京模式高标准建设一批数字城市先行示范区。


具体到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各城市来看,整体呈现北京“一枝独秀”的发展态势,天津及河北各城市与北京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仍然较大,天津需要持续发力,成为区域内的第二个数字经济增长极,河北省数字经济产业空间不均衡现象显著,各城市需要逐渐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围绕自身优势在部分领域形成数字经济发展优势,力求缩小与北京的数字化发展差距。


京津冀数字经济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


数字经济是实现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蓝皮书对京津冀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水平。


蓝皮书显示,2009-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数字经济服务业在营企业注册资本额呈上升趋势,创新成果大幅增加,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北京数字经济服务业在营企业注册资本额占京津冀比重逐年下降,天津和河北占比呈上升趋势。


从行业发展来看,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数字信息传输业在营企业注册资本额为14468亿元,分别为数字技术服务业(6510亿元)和数字应用服务业(1790亿元)的2.22倍、8.08倍。京津冀城市群数字信息传输业发展规模较大,但发展态势趋缓,其中北京以发展数字信息传输业为主,而天津和河北以发展数字技术服务业为主。


聚焦碳排放,蓝皮书发现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且分布不均衡。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量为6.01亿吨,较2009年(2.66亿吨)增加了3.35亿吨,其中河北碳排放量高达3.66亿吨,分别为北京(1.42亿吨)和天津(0.92亿吨)的2.57倍、4.00倍。河北各地级市碳排放强度均高于北京和天津,一定程度上拉高了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碳排放强度。


北京以第三产业耗能为主,天津和河北以第二产业耗能为主,且三地的工业能源消耗结构不同。2019年,北京第三产业能源消耗量占各行业能源消耗总量的51.12%,分别比天津和河北高34.01个和40.16个百分点。


蓝皮书认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显著降低了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水平。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区域创新能力逐渐增强,整个社会的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将不断提高,进而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化转型,减少区域碳排放。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