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古树 >  正文

星移斗转 古树长安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时间:2023-07-27 15:35:46

字号

  是夜,秦岭有风。


  空旷的夜空下,古柏向着群星生长,风吹着过去也吹着未来。苍穹之上,一颗颗承载着文明印记的柏树种子,在跟随天宫二号遨游太空两个月后,即将乘神舟十一号飞船回落到来时之地——中国,陕西。


  俯仰之间,古树见证的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


976f33f71691d974e9b6ea074b09a76d.jpg

陕西汉中市西乡县,一株黄连木古树挺出云海之上,自然与人文底蕴在此交相辉映。杨宁远摄


  宅兹中国 文明之源


  1963年,陕西宝鸡的一位农民在整理后院时,意外发现一件铜器。这件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的西周青铜器,就是被命名为“何尊”的国家一级文物。


  “何尊”内底部铸有122字的铭文,其中“宅兹中国”就是“中国”一词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根植于中华民族子孙心中不可磨灭的字符。


  文字的出现,被视为人类文明诞生的一个重要象征。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对周边文明的影响深远,更是一些文字的母字。谈起汉字,中华文字始祖仓颉是无法绕开的人物。而一株生长在秦岭深山之中的古柏,则是对“仓颉造字”这一历史最好的印证。


  古树名木是绿色的国宝,是活着的文物。它们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生态、景观和经济价值。全国绿化委员会第二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5000年以上古树仅有5株,均在陕西,这株秦岭古柏王“洛南古柏”便是其中之一。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从西安向秦岭南麓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一路所见皆是溪水环绕、树木茂密之景。临近正午时分,我们来到商洛市洛南县的“洛南古柏”所在地。


  远观古柏,便被它高耸挺拔的葱郁姿态吸引。古柏长势良好,细观其躯干遒劲有力,显示出勃勃生机。骄阳灼烧着大地,站在古柏树下,瞬间感觉清凉之意袭来。古树已被围起了栏杆保护,一旁还立着古树保护责任公示牌。


  看到有人在古树前徘徊,一位村民忙前来问询。相互一交流才得知,他正是这棵古树的专职巡护员,名叫孟建明。“每年从过年到正月底,来这儿看古树的、祈福的,特别多。据说有求必应咧。”老孟边说边带着我们绕树行走,寻找一个合适的观赏角度:“你们看,那地方像不像一个龙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可以看到树的主干分叉处,有一分枝状如龙头,泛白的柏皮似乎是龙鳞,其上树干起伏、状若游龙,便也不难理解百姓对此树的敬畏之情。


  “这株古柏树高23.1米,树围8.2米,平均冠幅25.7米,是秦岭发现的最大古侧柏。近年来古树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古树外建起了栏杆,对古柏周围植物开展病虫害防治,树上也不能再悬挂缠绕红布条等祈福的物件了。”洛南县林业综合服务中心何伟南介绍道。


一位戴草帽的老人朝着古树的方向走来,如果不是老孟介绍,很难看出他已年近九旬。他叫张志奇,是村里的老支书:“我从小就在这树下耍,柏树长起来慢得很。我看过《洛南县志》,据记载这树元朝至正元年(1341年)丈八粗,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知县陈作枢测得径围二丈三尺。传说这树是仓颉当年在洛南任职时种下的。”


  据古代典籍记载,仓颉受鸟兽足迹的启发,他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譬如日月星云、山河湖海,以及各种飞禽走兽,按其特征画出图形,创造文字。他创造了象形文字后,突破了当时“结绳记事”的局限,使中华文明迅速传播和发展,因而被尊奉为“中华文祖”。


  仓颉造字的传说,不光流传于山野,也被奉于庙堂之上。


  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便有一座历史悠久的仓颉庙。传说仓颉生于白水,造字洛南,两地有不少历史遗迹留存。正如连绵不断的秦岭山脉遥相呼应,遍地的仓颉传说也相互印证了这段历史传说。


  2010年,联合国为纪念“仓颉造字”对人类的贡献,将谷雨节气确定为“联合国中文日”。


  每年的谷雨节气,白水县仓颉庙都会举行祭祀文祖的仪式。在这里,生长着48棵千年以上形态各异的古柏树,其中一棵树龄高达5000年的古树相传为仓颉亲手所植,名曰“仓颉手植柏”。它的树干犹如飞流直下,卷起浪花无数。因其纹理如奔腾的河流一般,亦被学者称为“文化之源”。


  仓颉庙古柏群前的一块石碑上,还镌刻着这样一道军令:“凡我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的全体指战员,均须切实保护文物古迹,严格禁止攀折树木,不得随意破坏。”当年,西北野战军在白水县武庄村召开党代会。开会期间,一名炊事员看到仓颉庙里多柏树,便将一些树枝锯下,拿回炊事班烧火。司令员彭德怀得知此事,严厉批评战士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并提笔写下这道命令。


  “为了更好地保护仓颉手植柏,我们对仓颉手植柏实行‘一树一策’保护。每年对古柏病虫害情况进行不少于两次监测,同时扎实做好防虫、防火、防雷、防风、防人为破坏等,全力保障古树名木健康生长。”渭南市白水县林业局杨建平表示。


  作为中华汉字文明的精神标识和实物象征,“仓颉手植柏”翠叶如盖,令人驰想岁月的遥远,回味文明的历程。


fece76d30d0395025eb0139e4d77f090.jpg

“黄帝手植柏”表面生长着苔藓和瓦松,是林内水分充足湿度高的表现,表明树木生长环境良好。王江江摄


  民族根脉 传承不息


  仓颉,黄帝之史官。黄帝,人文之初祖。


  司马迁在《史记》中载,“黄帝崩,葬桥山”。黄帝是5000年中华文明的符号之一,黄帝陵是全球华人的精神圣地。数千年来,祭祀黄帝从未中断。从夏、商、周到秦、汉、隋、唐、宋、元,一开始人们将黄帝作为天神、帝王祭祀,后来更多地将黄帝作为祖先祭祀。


  在黄帝陵轩辕庙正殿的左侧,有一棵柏树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相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栽植,故称“黄帝手植柏”。可以说,这棵树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至今仍苍翠挺拔,枝繁叶茂,显示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


  “1982年,英国林业学家罗皮尔一行在考察了27国的柏树后,来到轩辕庙看到此柏,赞誉其为‘世界柏树之父’。”正值暑假,来参观的各地学子络绎不绝。听罢导游的介绍,大家纷纷同黄帝手植柏合影留念。


  每年,数以百万的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黄帝陵谒陵祭祖,而朝拜古树,瞻仰其风采,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苍翠的古柏群与黄帝陵园、轩辕庙院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使整个黄帝陵景区更显古朴雄伟、庄严肃穆。


  在这棵“世界柏树之父”的周围,种满了历朝历代的柏树,并且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根据现保存的碑石记载,人们早在唐代就在桥山上开始大规模种植柏树。如今桥山上千年以上的柏树就有3万多株,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古柏群。


  走近“黄帝手植柏”,在四周的围栏下方,可以看到铺陈着一些管道。“这是进行水分管理,这样可以保证古树保持适度的含水量。下雨的时候不至于水分过量。”黄帝陵管理局护林科科长李小军介绍道。


  除了“黄帝手植柏”,黄陵县还有“保生柏”“老君柏”两棵5000年树龄的古柏。陕西省黄帝陵文化园区管委会和黄陵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古柏保护作为重点工作,有力有序、持续有效落实各项保护措施。2011年11月,邀请10余名林业专家,制定了《黄帝陵古柏保护工程试点实施方案》,先期对轩辕庙西院5株古柏(包括保生柏)开展复壮试验。根据复壮试验成果,2017年按照专家指导意见,对黄帝手植柏实施了扩盘、支撑加固等可行性保护措施。今年5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古树专家团队,利用TRU树木雷达等先进无损检测技术,对“黄帝手植柏”“保生柏”进行健康体检诊断,其叶色、冠幅、树体、根系等关键性指标较2017年稳步向好。


  “比如说,研究人员要对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含水量,古柏叶绿素、氮含量、叶面湿度、温度进行监测。为了确保监测数据客观准确,每次监测冠缘线及冠层内不少于64组监测数据,土壤监测数据不少于20组,通过长期跟踪监测,对不同生长季节数据对比分析,判定树木的健康状况。”李小军说。


  为更好保护古树名木,黄陵县健全完善古树名木管护责任体系,调整充实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全县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分别成立3株古柏保护工作专班,常态化开展巡查巡护,按照技术规范定期开展气候、土壤、病虫害、树池、树冠等健康监测和日常养护。完善了3株古柏专用视频监控系统,24小时实时监测古柏生长情况。


  开枝散叶 蔚然成风


  人保护着树,树也滋养着人。古树与民生福祉密切相关,其优良的基因也为人们带来了丰厚的经济价值。


  在陕西省富平县境内,有一棵千年古柿树,当地人传说这棵树曾被册封为“凌霜侯”。富平县境内有帝陵10处,其中唐帝陵有5座。位于富平曹村镇金瓮山麓马家坡的丰陵,是唐顺宗的陵寝。这棵千年古柿树,据说当年修丰陵的时候就有了。


  传说在元朝末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落难时,曾从老家安徽凤阳皇觉寺流离乞讨落脚在丰陵。那时正值深秋,饥寒交迫的朱元璋,幸好以这棵古柿树上熟透了的大尖柿子充饥活命。后来,朱元璋命当时的富平知县张得先,在马家坡精选柿树苗送往京城,并栽植在皇宫御苑供他回味享用。不仅如此,朱元璋还曾专程回富平故地重游,并将自己身上的黄袍脱下披在那棵大柿子树上,册封富平的这棵柿树王为“凌霜侯”。


  “4月25日我们召开了合作社社员大会,根据2022年度生产经营情况,最终给社员分红105231元。”富平县大福柿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博星介绍道。这些年,富平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林业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甜蜜的致富路。“我们的柿子产品订单,甚至已经出口到韩国、日本等地,极大地带动了本地人口的就业。”富平县金翁农业负责人杨一凡感叹道。


  在陕西富平,柿染成为一项新型产业。柿染即柿漆染色工艺,是利用发酵的青柿汁对纺织品进行染色的传统手工技艺,原于自中国民间,具有悠久历史。被用作漆器、布料、涂木、线绳、家具、扇子等,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陕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植被茂密,山川形胜,自然也造成古树名木群分布广泛。


  近年来,陕西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出台了《陕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促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迈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同时,将古树名木保护纳入林长制考核,确保各项措施落实落细。


  摸清古树名木家底,建立古树名木信息管理平台,实行挂牌保护、动态监管。加强日常养护和抢救复壮。明确古树名木养护责任单位、养护责任人,开展濒危衰弱古树名木抢救复壮,“十三五”以来,组织专家救治濒危古树20余棵、衰弱古树80余棵。


  创新古树扩繁保护。实施古树名木扩繁保护工程,成功获得“黄帝手植柏”实生苗和组培苗,并进行太空育种,建立重点古树遗传基因保存延续新模式。“黄帝手植柏”种子遨游太空返回后,部分种子入驻陕西省珍稀树种种质资源库,用于保护、培育和科学研究。


  如今,在“黄帝手植柏”旁边,人们还可以看到另有一棵小柏树。那是2013年“黄帝手植柏”的种子落到地面上长出的新苗,这说明5000多岁的柏树仍然有繁殖能力,彰显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而那些遨游太空后返回的柏树种子,在科学家们的选育和培植下长势良好,有些已长到两米多高。(记者:王江江)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