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论坛 >  正文

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三大主题论坛综述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时间:2023-08-25 15:13:45

字号

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


0b4ad208906204b990e2e0dfe2bade22.png

三江源国家公园已成为雪豹的重要栖息地 (鲍永清 摄)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建立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是遏制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策略之一。


  8月19日下午,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旗舰物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论坛举办,来自国内外各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云集一堂,就国家公园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以及相互促进作用等内容进行了交流分享。


  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欧阳志云的演讲主题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格局与国家公园布局研究”。他介绍,2022年底,我国印发《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含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候选区的遴选经历了科学评估、分区筛选、对标确认、意见征询4个阶段。在研究国家公园空间布局的过程中,首先建立了评价方法,评估了重要生态系统名录与保护关键区域、重点物种与保护关键区域、自然遗迹与景观名录及保护关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保护关键区域和重点保护海洋生物与保护关键区域;又根据自然气候、地形和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将相似自然生态系统划分为同一自然生态地理区。在综合考虑生态重要性、生态脆弱性和保护可行性的基础上,确定了极重要自然保护关键区域。最后,遵循科学性、国家代表性、原真性以及完整性的原则,依据《国家公园设立规范》的准入条件和认定指标,在各自然生态地理区中选定了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包括陆域44处、海陆统筹2处(黄河口、辽河口)、海域3处(热带海洋、长岛、南北麂列岛),充分衔接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生态工程,在青藏高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生态区位重要区域重点布局国家公园。


  所谓旗舰物种,是指分布在特定地区,其特征有助于吸引公众注意力、提高社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支持的物种。旗舰物种通常是人们熟悉的动植物种,是保护的旗帜。例如大熊猫、雪豹、黄腹角雉、海南长臂猿都属于旗舰物种。在接下来的演讲环节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吕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志刚,分别以“国家公园建设对我国雉类保护作用”“熊猫与雪豹的旗舰作用”以及“旗舰物种海南长臂猿引领热带雨林保护”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分享了旗舰物种保护的经验和做法。


  张正旺教授分析了我国雉类受威胁的主要因素:一是适宜栖息地的丧失,二是非法捕猎,三是杂交导致的基因污染,四是禽流感等疫病的影响。针对这些威胁因素,建立国家公园就是开展雉类保护更有效的一种方式。他希望未来10年建立更多的国家公园,开展雉类种群动态监测,将70%—80%的珍稀雉类栖息地纳入国家公园保护范围。


  吕植教授介绍了熊猫与雪豹这两个旗舰物种的作用。雪豹的分布范围广、海拔高,全球大约60%的雪豹分布在我国,分布面积将近200万平方公里。她认为,在这么大的范围内建立保护区或国家公园并不现实,因此需要依托社区建立一支保护力量。她分享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的案例:国家公园授权当地特许经营,通过组织牧民监测、建立合作社,将监测数据转化为特许经营的基础。这使得自然体验者可以前来观测雪豹,同时也增加了当地牧民群众的经济来源。


  海南长臂猿曾被列为世界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旗舰物种。随着国家公园的建立和保护工作的进行,2003—2021年,海南长臂猿的群体规模、家庭数量和独猿数量都成倍增长。蒋志刚研究员认为,作为旗舰物种,海南长臂猿引发了人们对海南热带雨林的关注,已成为海南岛的标志形象,伞护了海南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推动了国家公园建设、民生建设和社会发展。


  生物多样性涵盖了物种、遗传和生态系统3个方面的多样性。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世荣以“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他介绍了我国热带雨林的分布情况和研究方向。对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干扰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这些干扰将产生多种危害。他提出了“稀有物种调控机制”理论框架、基于植物功能群替代的热带雨林生态恢复途径和仿拟自然的人工促进热带雨林生态恢复途径。


  极小种群的特点是种群数量很小、分布有限、受到严重的人为干扰,随时有灭绝的风险。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孙卫邦以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为例,分享了对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体系建设的思考。他认为,要构建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的拯救保护体系,除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实施就地保护,还需要建设国家植物园为引领的植物园体系来实施植物迁地保护;此外,还应建立一些国家或省级的保护小区和保护点,作为就地保护的补充,强化种群的增强、回归和重建。


  青海大学教授赵新全从青海本土角度出发,分享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物种保护创新及实践案例。他介绍,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后,藏原羚、藏野驴、藏羚羊、白唇鹿等物种种群数量迅速恢复,濒危等级降低。目前,已有多种技术手段可监测动物种群数量及行为,为自然原真性保护和承载力评价提供数据基础。在此基础上,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结合生态畜牧业、野生食草动物与家畜平衡、食物网营养级复杂性、栖息地修复、饲草产业等,构建物种多样性保护技术体系。他还分享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基于草地资源空间配置的物种保护经验,为物种保护提供了创新示范。


  论坛分享了大量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沿理论成果和创新实践案例,促进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孔祥瑞 王江江 曹云 宋晓英)


天空地监测新技术助力国家公园建设


11e146d065c94938a671704119bbc93f.png

图片在天空地监测与新技术应用展区,观众向展商了解高科技监测产品 (曹云 摄)


  三江源国家公园面积超过19万平方公里,如果依靠传统手段、采取传统模式来保护管理,投入人力再多,也不一定能管理到位。


  国家公园建设管理,需要全新科技手段、高科技装备等。


  格拉丹东冰川地处长江源头。2022年6月,格拉丹东数字林草感知与卫星通信网络系统项目启动,在格拉丹东部署了一套超远距离高清动物监测仪、高通量卫星等相关设备,实现了对旗舰动物、冰川及水源的实时感知监测。由此,三江源国家公园第一次采用高通量卫星技术,实现了格拉丹东冰川监测画面实时传输。


  “高通量卫星通信技术有效解决了地面通信未覆盖的偏远山区、高海拔地区、无人区等地区对实时传输大流量数据的需求。”航天五院研究员王剑在演讲中说。


  8月19日下午,作为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的三大主题论坛之一,天空地监测与新技术应用主题论坛举办。在演讲中,王剑向观众生动讲述了卫星通信技术应用于国家公园监测的诸多细节、广泛应用场景等。


  其实,高通量卫星通信技术、监测方舱车等,这些听上去“高大上”的科技装备正广泛应用于国家公园建设管理。作为新兴技术,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正全面融入国家公园保护、建设和管理等各环节,在当前资源管护、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森林草原防火、病虫害监测、旗舰物种保护等场景中得到愈加广泛的实际应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助理、科研院院长杨立军教授在题为“国家公园空地协同智慧感知及监测预警体系”的主旨演讲中,介绍了北航的技术优势和相关监测飞行产品,从相关监测需求出发,全面分享了天空地监测技术发展现状。在演讲中,他重点介绍的临近空间飞艇等新产品概念,为满足国家公园监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思路。


  中国科学院空天院航遥中心副主任陈正超演讲的主题是“浮空器与AI技术服务于国家公园全域监测应用”。他从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建设背景与现状出发,重点介绍了能发挥独到监测优势的浮空器(系留气球)的工作原理、技术优势、典型应用案例以及基于AI遥感的国家公园业务应用。“浮空器具有众多优势,无排放、无噪音,载重能力强,可长期驻空,能长时间实现大范围定点凝视观测,满足国家公园全局尺度+全域尺度+景观尺度的多维度观测。”他说。作为独特监测场景的先进技术设备,浮空器尤其适用于国家公园动物保护、林草植被畜牧监测、灾害监测、搜救预警、应急通信等多元化场景。


  近年来,感知系统建设成为国家公园建设管理的一大亮点,也成为首批国家公园重点探索的技术领域。采访论坛期间,记者了解到,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冯利民和他的科研团队利用防火瞭望塔布设网络,研制的智能红外相机可以完成高清图像和视频的实时回传。“目前,团队已在园内布设了上万台智能红外相机,不仅可以精确地进行‘虎脸识别’,还能实时监测园区内东北虎、东北豹等旗舰物种的数量变化,为公园管理提供极大的便利。”冯利民说。


  在论坛开幕式上,国家公园感知平台成果正式发布。目前,国家公园感知系统已面向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全面开放使用,有力地促进了国家公园监测智能化、管理智慧化、信息一体化、成果可视化,使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实现了重大理念创新、技术突破。


  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唐小平的报告主题是“国家公园监测与生态感知系统”。报告以需求分析、建设方案、感知系统等为主要内容,从前端感知、中端传输和后端平台3个环节,全面介绍了国家公园感知系统原理、建设路径、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等,让听众从顶层设计层面对国家公园感知系统建设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发挥广电网络优势,助力国家公园建设。”在演讲中,中国广播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万涛介绍,目前,中国广电700M无线传输先进技术已经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试验成功,监测覆盖达到一万多平方公里,全园看得见虎豹、管得好国家公园的目标基本实现。


  论坛分享的报告还有:中国林科院研究员张怀清的《国家公园数字孪生与元宇宙应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局长俞晖的《打造世界湿地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典范》以及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理学院副教授克尔斯滕·格罗德·科尔维特的《通过海洋保护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造福当地社区》等,分别从各自专业领域介绍了相关技术发展现状、应用场景等。


  天空地监测新技术是本届国家公园论坛代表们共同关注、重点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方面,首批国家公园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如大熊猫国家公园通过布设区域网络采集大熊猫等野生动物活动的海量资料、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则通过建设智慧雨林探明海南长臂猿种群信息等。


  本届国家公园论坛还推出了天空地监测与新技术应用展,成为论坛的一大亮点。


  共有5家科研机构参展。走进展区,北航的临近空间飞艇和纵列式布局无人直升机、武汉大学的伪装式机器人和便携式高通量卫星通信站、中国广电的远红外野保相机、中科院的系留气球、国家林草局林草调查规划院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一件件用于国家公园保护建设的新奇科技产品可谓科技范儿十足,吸引了众多与会者驻足一探究竟。


  从提供遥感、通信和导航等服务的卫星、飞艇、探空气球、无人机等航天航空设备产品,到由地面通信、雷达、传感器等组成地面物联网的实时感知、数据传输等设备,再加上数字孪生、AI算法、智能可视化等新算法新技术产品,在国家公园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领域,高科技产品几乎无处不在。


  在此次天空地监测新技术论坛、展览上,专家们的主题报告分享、科技产品的现场展示是我国国家公园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新技术发展、监测体系建设的一次全面探讨和整体展示。(曹云 孔祥瑞 王江江 宋晓英)


文化品牌建设赋能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


7232445fc40bfc5f68f61ee6c7edacee.png

论坛期间展出的国家公园文创产品 (曹云 摄)


  “我们在设计国家公园的时候,不单单保护了公园内的自然山水,同时也保护了生活在公园内的人民的历史和文化。我觉得这也是我们作家在从事生态文学写作的时候面对的一个话题。”在8月19日举办的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全民共享和文化品牌塑造主题论坛上,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青海省自然文学协会会长龙仁青强调了生态文化对国家公园建设的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此次主题论坛邀请长期致力于国家公园建设和国家公园文化研究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共同探讨推进国家公园全民共享和文化品牌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助力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园,建设万物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在当天的国家公园论坛开幕式上,还发布了中国国家公园标识。标识由地球、山、水、人和汉字书法等元素构成,标识中连绵的山川构成汉字“众”,造型特征鲜明,寓意山连山、水连水、众人携手保护自然资源,展现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的有机融合,体现中国国家公园的全球价值和国家象征。


  作为标识的主创人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家公园艺术与设计中心主任潘鲁生表示:“全面共建共享是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智慧,强调天人合一、物我一体、仁爱万物、生生不息等文化的生态理念,这也是我们今天塑造国家公园文化品牌、凝聚国家公园核心价值的基因和自信。”


  潘鲁生从“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之需、塑造国家公园共有的文化品牌、传播国家公园独特的文化形象”方面,对国家公园文化品牌建设作了深刻解读,为更加全面系统打造国家公园文化品牌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是我们面对的重大课题,当前国家公园品牌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我们急需加强系统研究和实践,塑造好国家公园品牌,不断提升国家公园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真正实现全民共建、全民共享,同时让世界看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这张亮丽名片。”


  “在气候环境急剧恶化、现代工业急剧扩张的今天,我们需要唤起人们的责任心,大家一同参与进来,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曾主持过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前著名节目主持人陈铎已是满头银发,但多年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他仍然富有激情地围绕“与国家公园通行 共建生态文明”作主旨演讲。“国家公园的建立不仅是我国生态事业的里程碑,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节点,将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陈铎说。


  推动国家公园的全民共享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北京林业大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突出成果和历史性突破,成立全国首个国家公园学院,为国家公园建设持续输入新鲜血液。“加强国家公园建设,必须着眼长远,谋长久功效,积极培养急需专门人才,构建和完善国家公园人才保障体系,为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提供智力支撑和技术保障。”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学院院长徐基良围绕“建设人才新高地、赋能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作主旨演讲。解读了人才对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以及国家公园迫切需要的人才类型。


  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副院长庄优波结合中国国家公园社区发展实际,从生态、经济、社会、综合4个维度,分析了国家公园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内涵、意义、实现途径等,描绘了国家公园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景象。


  近年来,首批5个国家公园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全民共享和文化品牌塑造方面做了大胆探索,国家公园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如何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展望国家公园品牌特许经营的广阔前景,为促进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参考路径,也成为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探索的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苏杨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国家公园的特色产品因为国家公园的价值而增值。要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制度化的绿色发展,使得社区与国家公园在市场条件下形成利益共同体,同时使社区和地方政府形成共抓大保护的生命共同体。


  会上,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忠伟围绕“数字化时代下的国家公园品牌建设”、哥斯达黎加驻华大使馆代办乔纳森·古兹曼围绕“环境修复与保护,人类发展之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驻华代表马超德围绕“UNDP-GEF 国家公园项目实践与经验”、非洲保护地领导者联盟联合主席和马拉维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司司长布莱顿·昆切德瓦围绕“实现全民共享,打造文化品牌——马拉维在非洲的实践”、国际雪豹基金会地区项目专家巴义尔吉日格力· 阿格宛策仁围绕“雪豹保护事业”等主题作主旨演讲,交流分享了世界各地关于国家公园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方法。(王江江 孔祥瑞 曹云 宋晓英)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