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热点推荐 >  正文

南极的垃圾怎么处理?环保都在细节里!

来源:央视新闻 时间:2024-01-16 19:29:54

字号

昨天(15日),正在建设中的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南极罗斯海新站又迎来新的工程节点,与主楼相连的后勤中心正式开工建设。


总台央视记者 李宁:正在进行吊装作业的就是后勤中心的首根钢梁,这也标志着我们后勤中心正式开工建设。


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个疑问,为什么后勤中心没有和主楼来同步展开建设?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对这次上岛的施工人员和机械进行了严格的数量上的控制,这也是为了减少对南极环境的影响。第二个原因,同样是出于对环保的要求,我们在建设的过程中,除了主楼和后勤中心,就不再开辟新的堆场,所以在主楼建设的时候,后勤中心就可以作为主楼的作业场和材料堆场,在主楼完成建设之后,再反过来建设后勤中心,这样就节省了土地,降低了对南极环境的干扰。


中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队新站队队长 王哲超:它的主要功能是我们的车库、未来的发电、污水处理、海水淡化以及生活设施的仓库,是一个综合功能的集合体。


后勤中心分为库房区和设备区,采用分段式功能布局,与主楼联通,形成站区主要功能的一体化运行。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绿色节能的要求。


中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队罗斯海新站设计师 祝贺:后勤中心采用的是集中式的功能布局,一来是减少了我们的占地面积,可以省30%到50%,二来是可以节约能源消耗和热量供给。因为采暖系统间和电力系统间本身运行中产生的热量,就可以给车库和物资库直接进行供暖,这样就可以减少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


绿色技术打造节能科考站


南极资源环境独特,建设中的罗斯海新站,在设计之初就秉承了南极建筑集约、绿色、智能的要求。此外,在建筑材料的选择过程中,也大量采用了绿色环保的新材料、新技术。


罗斯海新站的建造充分考虑了南极高寒、强风、积雪等极端环境,大量采用高强度,高保温性能的建筑材料,避免室内外冷热交换,从而起到降低能源消耗的作用。同时,为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绿色环保也是选材的首要因素。


中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队新站队工程班班长 吴兆兵:所有的油漆也好,建材也好,都是采用的无甲醛无氟的这种材质,减少对南极生态的破坏。


5f8e0d85db751b7a0ce05566a0bf01bd.jpg


此外,罗斯海新站全部采用模块化建造,国内完成加工,减少现场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采用轻质高强的建筑技术与材料,可以抵抗零下60摄氏度的超低温和海岸环境的强腐蚀。能源系统采用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相结合的方式,优先采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未来新能源的供应量将超过百分之六十五。


建筑垃圾随时随地搜集


罗斯海新站无论在设计和选材上首先考虑的都是绿色环保,但是这么庞大的工程,在现场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建筑垃圾,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在罗斯海新站的施工现场,随处可见垃圾收集袋。罗斯海新站所有建筑垃圾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并且有专人负责监督。


中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队新站队工程监理臧玉江:在南极做工程监理,除了监督安全、质量、进度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监督工作,就是环境保护。我们要求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随时随地及时搜集,然后由站上安排人员统一打包,装到指定集装箱。


多种方式处理生活垃圾


除了建筑垃圾之外,罗斯海新站104名建设者在生活过程中,还会产生生活垃圾,这些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一样,同样实施严格的分类制度,新队员上站之后的第一堂课,就是学习如何处理垃圾。


在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占比最大,同时也是最难处理的,为此考察队采用了生物降解的方法。


中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队新站队队长 王哲超:这是我们考察站的厨余垃圾处理系统,将除了大骨头以外的厨余垃圾,经过生物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它的处理量完全能够满足考察站每天产生的垃圾量,最后的残渣装袋运回国之后交由国内的专业机构进行处理。保证我们在考察期间,所有的厨余垃圾都是经过无害化处理,减量化处理,带回国,保证不污染南极的现场环境。


厨余垃圾之外的其他垃圾,会和建筑垃圾一起进行分类压缩打包,统一放入集装箱。


总台央视记者 李宁:所有进行过压缩打包之后的垃圾,都会被运到这些集装箱里。这些集装箱都有严格的分类,有食品类、塑料类、木类以及废金属类,这些垃圾最后会统一运送回国进行处理。(总台央视记者 崔霞 李宁 陶嘉树)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