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欧盟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与中国开展多边外交接触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努力。”2024年3月下旬,据媒体报道,4月8日,欧盟气候官员及4名来自德国、法国、丹麦、荷兰的高级别气候外交官计划同时访问北京。届时,他们将同新受聘的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一同会面。
两个多月前,“生态环境部”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曾提到,由于身体原因,解振华卸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职务由外交部原副部长刘振民接任。
而就在这场集中访华开始前,3月末,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塞莱斯特·绍洛也接连去往北京、上海、广东及香港,开启了自己的第一次访华之行。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性日益提升。3月23日世界气象日到来之际,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报告称,2023年是有观测记录的174年中最热的年份。
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一场题为“‘一带一路’绿色投融资圆桌”的分论坛上做开场致辞时,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潘基文反复强调,气候危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太大、太重要、太紧迫了。当晚,这场原定一个半小时的会议最终持续了两个半小时。
气候问题迫在眉睫
花朵样式的风力发电机、骑行即可为手机充电的单车,以及屋顶上的光伏板、地面上的光伏地砖……在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所在地东屿岛,来访者们很容易注意到,岛内设置了许多特殊的装置。
2022年1月,住建部与海南省决定利用三年时间,共同建设海南博鳌零碳示范区,地点就选在总面积190.15公顷的东屿岛。2023年年会时,花朵风机、光伏发电板率先架设完毕;2024年年会开始前,博鳌又对全岛的能源系统进行了全电气化改造。
3月29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闭幕新闻发布会上,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李保东提到,今年年会是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启动运行后的第一届年会。经过初步核算,本届年会实现了碳中和办会的目标。
同样,在本届年会期间,与论坛相关的低碳行为也成为绕不开的话题。例如,谈到电气化应用的未来时,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就说起,过去论坛期间做饭的炉子都是烧煤气的,现在做了改造,已经全部使用电磁炉。为提升电力供应,岛内还大量铺设了太阳能发电板,形成了一个系统。
延伸开去,周小川认为,当前,电力系统的改进应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要注意到(造成)全球变暖的二氧化碳,在很多国家都有一半或者将近一半是由电力系统产生的排放,如果能够把电力系统改进了,气候变化问题就可能解决一半或者一小半”。
“随着世界继续向我们所谓的‘悬崖’使劲,实现所有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绿色和低碳的目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迫切。”发言中,潘基文指出,自1850年有明确的气候记录开始至今,2023年是最热的一年,当前气候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目标影响力指导委员会委员、中企会企业家俱乐部主席马蔚华则提到,当前世界正朝着本世纪末气温升3℃的方向迈进,按照当前进度,格陵兰岛冰块融化,世界将出现26个对自然和人类都有害的“负面”临界点,其中有5个已经出现崩塌迹象。“也就是说气候危机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我们必须行动”。
减碳之难
但在气候变化的紧迫形势之下,减碳问题所受到的关注度远不及嘉宾们的呼吁热切。
3月27日,在“加快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分论坛上,南方周末记者发现,现场并未坐满。在这个长达75分钟的分论坛上,仅“难”这个字就出现了13次。
1999年至2013年间,马蔚华曾担任过14年招商银行行长。回忆起早前的能源结构转型工作,马蔚华笑称,因为技术不行,当时招行给光伏产业的贷款都成了不良贷款,付出了代价,不过也为后来发展打下了基础。
3月29日上午,在一场关于能源低碳转型的分论坛上,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力就提到,中国现在是全世界最大的绿色能源生产消费国,其中风能和光伏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张力介绍,2024年初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风电装机容量约4.4亿千瓦,到2030年,这一数据还会翻一番。
不过时至今日,马蔚华发现,低碳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资金缺口,“每年(需求)至少10万亿元左右,只满足了百分之十几,不到20%”,背后的原因则在于金融机构或企业没有气候领域投融资的强大动力。
“(在)气候(领域)投融资,用量大、周期长、收益少,没有内生动力都是不愿意做的,做也是表面的做。”据马蔚华观察,当前金融绿色贷款虽然比较多,但缺少统一的标准、强制性推动,以及对披露内容的公正评价,导致“漂绿”现象很多。在剑桥字典中,漂绿的释义为“企业夸大自身环保行为,并误导消费者信以为真”。
放眼全球范围内的低碳转型问题,国际能源转型学会会长、国际能源论坛第四任秘书长孙贤胜谈道,由于各国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基础设施、经济水平,及能源转型的目标和路径、投资能力、内外部环境等因素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具体面临的挑战和转型进展也各不相同。
如何推动跨国低碳转型合作,拉动相关领域投资与交易,碳市场被与会专家和领导人们视作一大解决路径。
根据国内对碳市场的政策规定,碳市场可以通俗理解为,政府为企业设定减排目标及排放总量配额,成功减排的企业可以在交易平台上出售多余配额,超额排放者则需要对排放权进行购买,以此控制排放总量。2017年,中国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4年后,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开启,交易中心设在上海。
投资圆桌会上,老挝规划和投资部副部长丰万·乌塔文就提到,为了进一步鼓励绿色投资,老挝已经制定了若干政策,其中一项就是为碳市场制定一个全面的政策框架。
而作为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发布的两本旗舰报告之一,《迈向零碳电力时代,推动亚洲绿色发展》中也提到,通过建立碳交易机制的国际协同和碳市场联动联通,引导资金不断流向零碳转型,这一做法已经在亚洲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对于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中国来说,当前的举措还远不足够。
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一带一路”绿色原则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席、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谈道,当前碳市场面临着一个最大的瓶颈,就是很多买家担心买到的不是真的绿色产品,“每个国家的碳市场标准是不一样的,互相直接理解沟通的成本就非常高”。
在马骏看来,如果全世界都能用一套标准来界定碳市场上所交易的产品,那么全球的碳市场交易量会大幅上升,由此,中国的碳市场也能进一步跟国际接轨。
而随着以企业为交易主体的碳市场规模扩大,面向个人的“碳普惠”机制也开始受到更多关注。
此次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为了让与会者更好地理解个人如何参与碳交易,3月26日,由琼海市人民政府参与开发的“碳访博鳌”微信打卡程序上线。
按照这一程序的设定,嘉宾们可以通过去绿色餐厅就餐、上传微信步数、自带洗漱用品等方式,在系统上完成低碳行为认证。随后,小程序会对个人产生的碳减排量以碳积分的形式发放至个人账户,用以兑换各类农副产品或景区门票等。
3月29日,就在博鳌亚洲论坛已经进行到最后一天时,南方周末记者看到,位于新闻中心门前的骑行电单车上仍有与会者正在参与体验。
南方周末记者 蒋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