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生态专题 >  正文

碳达峰试点观察:结构性减碳压力凸显,试点步入攻坚阶段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时间:2024-06-21 10:48:22

字号

今年以来,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园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探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但随着减碳工作逐渐深入,部分地方结构性降碳压力正在日益凸显


“随着节能降耗潜力减小,节能减排边际成本正不断上升。”


通过对高碳项目和低碳项目实行差别化碳评政策的方式,合理保障低碳项目碳排放需求,有效化解高碳项目碳排放影响,引导碳排放指标向低排放、高附加值的高质量项目流动,提高单位碳排放产出效益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为落实国家碳达峰相关工作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2023年底确定了25个城市和10个园区为首批全国碳达峰试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期走访江苏、内蒙古、陕西、湖北等多地试点城市和园区了解到,各地因地制宜探索碳达峰路径,通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节能降碳改造升级等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同时,随着各试点区域碳达峰工作向纵深推进,绿色产业能级偏弱、低碳转型成本较高、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挑战进一步凸显,减碳工作逐渐进入攻坚阶段。


因地制宜探索“达峰”路径


本刊记者采访发现,2024年以来,各个碳达峰试点城市、园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节能降碳改造升级等工作,探索碳达峰路径取得一定成效。


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制度加速落地。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陕西省榆林市出台《榆林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石化、煤化工、电力、兰炭、金属镁、铁合金、电石及相关行业碳达峰工作具体安排。


湖北十堰市提出“1+8”的“双碳”政策框架。“1”即《十堰市碳达峰实施方案》,“8”指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及能源、产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森林碳汇等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了“碳林贷”“光伏贷”“排污权抵押贷款”“捕捞权抵押贷款”等绿色金融产品,同时将低碳发展相关指标纳入对各地各部门综合评价体系。


能源结构转型发展初见成效。盐城市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处长何骞表示,盐城具备丰富的可开发风电资源和太阳能资源,2023年新能源发电量将近280亿千瓦时,占本地全社会用电量近60%。盐城推动新能源发电就地消纳,以此降低电力碳排放的同时,还凭借庞大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优势,探索光伏产品的碳足迹地方标识认证。


内蒙古包头市有关负责人介绍,包头近年以绿色能源支撑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截至2024年2月,新能源装机占全市装机容量的41.56%,预计2025年包头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将超过火电装机规模,达到2500万千瓦以上。同时,包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工业企业节能改造,累计腾出能耗空间168万吨标准煤,完成落后机电设备改造1.1万台,在保持规上工业增加值连续39个月两位数增长的同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连续三年大幅下降。


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山西省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创新创业质量和企业研发机构“三提升”计划,2023年各类研发机构达到70余家,形成院士博士工作站6家。开发区引进建成了长治市武理工工程技术研究院,推动煤矸石综合利用等固废利用技术实现产业化;支持零碳科技企业与中国科学院在碳封存、碳捕集等技术方面开展研发合作。


包头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对规上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深入的“科技体检”,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等40余家科研院所、100余位科研专家建立产学研合作,成立浙江大学—包头硅材料联合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支持双良、大全、弘元、新特等头部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带动硅产业链技术水平持续提高。


榆林正积极推动我国首个千吨级、全流程、标准化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和评价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目前,榆林已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燃煤电厂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全流程示范项目——陕西国能锦界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燃煤电厂15万吨/年CCS(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示范项目,被列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绿色低碳领域人才、科技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减碳深入推进仍需攻坚


本刊记者采访发现,随着减碳工作逐渐深入,受限于能源结构、技术瓶颈、人才缺口等因素,试点城市、园区减碳工作步入攻坚克难阶段。


地方结构性降碳压力逐步凸显。“随着节能降耗潜力减小,节能减排边际成本正不断上升。”某碳达峰试点园区负责人表示,2022年园区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91.44万吨,其中,能源活动导致的碳排放同比下降10.3%;工业过程碳排放随着经济形势回暖出现小幅度上升,同比增加2.52%。“园区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电力消费以火电为主,在电力热力需求日益扩大背景下,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压力较大,面临较大结构性降碳压力。”


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目前煤、油、天然气等主要一次能源供应均依赖外部输入,长期来看,园区实现“双碳”目标高度“被动依赖”外部电网绿色化水平。此外,园区产业发展水平较高,进一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以降碳的空间有限。


“受清洁能源供应保障及市场机制等因素制约,光伏、风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本地的推广困难较大,短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较难改变。”榆林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目前榆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新经济新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绿色低碳转型。能源化工是榆林的核心产业,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化工产业链安全,近年来榆林推动布局了一批能源化工重点项目,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目标存在较大挑战。


绿色产业整体能级偏弱,企业积极性有待提升。记者在北方某碳达峰试点园区采访了解到,园区规上工业企业分散在煤炭、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众多领域,龙头企业及科技型企业数量少,产业集群度不高,产业发展能级偏低。园区内企业研发能力薄弱,缺少核心技术,生产长期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竞争力相对弱,对外依赖度大。


一名参与地方低碳园区建设的业内人士表示,部分入驻园区的企业减碳积极性不高。“光伏、储能等新能源技术成本越来越低,产出效益越来越高,但对企业来说,降低能耗成本仍然较高,部分企业缺乏积极性。”


技术创新、配套机制与设施、人才储备等方面存在短板,亟待补齐提升。技术创新方面,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试点城市、园区的高层次绿色产业创新资源相对匮乏,支撑绿色产业发展的创新平台、机构仍较为落后,试点区域内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的应用仍然不够充分。


配套机制方面,据了解,不少试点区域的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已初步建立,但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政策尚不健全,碳金融、碳排放权补偿抵消机制等有待完善。


碳排放监测设施方面,某碳达峰试点园区负责人认为,打造碳达峰试点园区的重要环节是对园区内企业碳排放进行有效监测,但目前的监测系统建立还不完善。“企业不会自己投资让监测手段成为对生产的制约。目前,在技术手段、设施设备等方面,政府投资仍不到位。”


人才储备方面,包头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碳达峰、碳中和及应对气候变化人才严重短缺,碳排放核算、核查、信息披露等方面人才储备不足,难以有效满足碳排放监管工作的需要。


用足政策工具箱破解减碳困局


受访者建议,尽快搭建园区碳排放监测平台,加大对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碳排放核算、核查、信息披露等方面人才储备,强化碳排放数据统计监管体系建设。


“优化对减碳项目的奖补资金补贴形式。”湖北经济学院碳排放权交易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黄锦鹏建议,通过贴息等带动金融机构给予相关项目以更大的资金支持,拓宽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轨道。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资源处工作人员表示,可建立新上项目碳排放强度标杆值政策,通过对高碳项目和低碳项目实行差别化碳评政策的方式,合理保障低碳项目碳排放需求,有效化解高碳项目碳排放影响,引导碳排放指标向低排放、高附加值的高质量项目流动,提高单位碳排放产出效益。


受访专家认为,对于碳达峰试点园区和城市,可给予产业转移项目区域间产能置换政策、区域可再生能源开发统筹政策、高载能企业或项目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优先保障等配套政策支持,进一步释放空间红利、制度红利和政策红利。


(采写记者:熊琦 梁晓飞 王劲玉 雷肖霄 安路蒙 郑生竹)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