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碳金融 >  正文

碳金融发展创新 助“双碳”目标实现

来源:环境杂志+ 时间:2024-09-05 13:37:52

字号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峻,碳排放权交易应运而生,碳金融作为基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兴起的金融模式,被国家顶层政策文件连续提及——2024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研究丰富与碳排放权挂钩的金融产品及交易方式,逐步扩大适合我国碳市场发展的交易主体范围”;同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有序推进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创新。”标志着中央层面首次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

碳金融是什么?它为何能获得中央层面高度重视?碳金融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碳金融涵盖所有服务于温室气体减排的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活动,而狭义的碳金融主要是各类基于碳排放权的金融交易活动。作为我国实现“双碳”战略关键抓手之一,碳金融凭借其独特的资源配置功能,精准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绿色发展领域。目前,市场上已出现多种类型的碳金融产品,如碳配额抵质押融资、碳回购、碳基金、碳指数、碳保险、碳债券等。

碳金融的发展依赖于碳市场的成熟度和交易活跃度。2013年,广东碳交易试点市场正式启动,至2024年6月末,广东碳市场累计成交碳排放权30604.62万吨,累计成交金额72.57亿元,均居全国区域碳市场首位。累计开展碳配额抵押融资、碳配额回购、碳配额远期、CCER远期、碳配额托管等碳金融业务共计271笔,涉及碳排放权规模5624万吨,融资4.87亿元,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广东碳金融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发展态势良好,创新活力充足。但碳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仍面临一些备受关注的问题——如需进一步按照金融市场的理念推动碳金融发展,需要搭建什么样的基础设施?如何以市场化手段推进碳金融进一步发展?碳金融可以在哪些产业领域发挥作用?这些问题都在广东碳金融创新实践过程中得以一一解答。

搭建信用平台,为碳信息提供“流通桥梁”

碳信用信息有助于金融机构识别低碳企业,实施差异化金融支持,但由于长久以来缺乏科学权威、公信力强的企业碳信用信息,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制约了碳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发展。由政府部门牵头搭建权威企业碳信用信息平台,让企业碳信息流通成为破除制约的关键。为完善碳金融市场基础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联合相关部门探索设计“碳账户+”金融体系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依托“穗碳计算器”小程序建立企业碳账户进行碳排放核算,将数据与企业所属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平均水平进行横向对比,并对企业碳排放情况进行评级贴标,划分为深绿、浅绿、黄色、橙色、红色五个等级。

在此基础上,再将广东省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以下简称“粤信融”征信平台)与企业碳账户连通,引入征信机构,生成企业碳排放、经营与信用等信息融合的碳信用报告。金融机构通过标准化的企业碳信用报告,与授信审批、贷款定价有机结合,对不同评级贴标的企业实施差异化贷款利率授信支持。

2022年6月,国内首份标准化碳信用报告在“粤信融”征信平台正式上线。截至2024年7月,广州市共有超1800家工业企业开立了企业碳账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近30%。首批试点企业中,广州市某材料有限公司评级为“浅绿”,获得金融机构下调融资利率35BP(基点)的支持;广州市某化妆品包装有限公司则获得授信增额300万元。

据介绍,广州市企业碳账户和碳信用报告的成功上线,推动了企业碳信用报告在金融领域的深层次运用,是金融部门和产业部门加强产融合作、顶层探索碳金融模式的重要成果,促进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序有效衔接。

在此基础上,肇庆市升级打造“碳账户+碳信用+碳融资”三碳联动金融服务体系,为广东各地推进碳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做出了示范。

3b5a75a68b0c7d77f5135c186225c987.jpg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交易展示大厅

创新碳汇产品,为碳资产注入“金融活水”

广东省内共有红树林地面积1.1万公顷,拥有全国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亦是红树林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发挥广东作为红树林大省的独特优势,离不开巧妙运用市场化机制,激活广东碳资产潜力。2021年,广东率先完成了全国首个符合核证碳标准(VCS)和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CCB)的蓝碳碳汇项目——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签发的5880吨二氧化碳减排量被用于碳中和活动,为我国红树林修复项目碳增汇和生态产品价值的市场化提供范本。

红树林具备极高的生态价值,但同时红树林的生存发展及其固碳增汇能力受自然灾害或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破坏等多个因素制约,碳汇市场价格波动亦对其碳汇价值的实现带来损失风险。

基于红树林面临的多重风险威胁,2022年9月,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与湛江市遂溪县人民政府合作,根据相关方法学及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广州碳交中心)最近一次广东省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PHCER)竞价活动成交价格,对遂溪县红树林项目产生碳汇价值进行认定,创新开发“碳汇+保险”模式,推出全省首单红树林碳汇价值综合保险项目,为湛江市遂溪县全辖7个红树林片区提供261.4万元风险保障,推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据悉,除红树林碳汇价值保险外,广东在红树林碳汇项目开发交易、碳交易市场建设、碳汇方法学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多家金融机构开辟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新路径,积极创新“生态碳汇抵质押”模式,拓展覆盖海洋碳汇和林业碳汇,落地多笔相关贷款,深入挖掘生态碳汇领域和培育绿色信贷市场创新举措,为广东碳汇价值实现奠定金融普惠底色。

 构建企业碳评级,探索碳金融融资“新赛道”

在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的过程中,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和标准化碳减排效益核算评估是转型金融发展的重难点。那么,广东又是如何通过碳金融赋能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实施效果又是如何?

广州碳交中心构建“企业碳评级认定标准”(以下简称“企业碳评级”),联合多家金融机构共同打造融资新模式。

广东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负责人表示:“通过对企业进行碳评级,可以量化测算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实际的节能减排效果。基于供应商对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票据等债权,金融机构根据评级结果对供应商提供差异化优惠信贷资金的融资模式,能有效调动产业链各方减排脱碳的积极性。”

2021年11月,广州碳交中心联合TCL科技集团财务有限公司在省内制造业领域落地首笔基于企业碳评级的绿色碳链通,为TCL旗下企业和上游供应商分别提供供应链票据贴现融资,比同期商业票据贴现利率低150BP和130BP。

2022年3月,广州碳交中心再次联合顺德农商行将该模式推广至家电制造领域,为企业办理184.58万元票据贴现业务,贴现利率较同期同类型票据贴现利率低140BP。

2022年8月,广州碳交中心作为第三方认定机构,协助广东能源集团财务公司对其票据绿色属性以及项目减排量进行科学评估和认定。依托“企业碳评级+项目减排量量化评估+建立企业碳账户”的绿色(碳减排)票据认证机制,广州碳交中心对票据签发企业进行主体碳评级,最终企业碳评级结果为“A”,预计项目减排二氧化碳超4万吨,因而认定该公司签发的商业汇票为绿色(碳减排)票据,并为其出具企业碳评级和项目减排量认证报告。202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依据认证报告以碳减排票据再贴现的方式受理了业务申请,给予2.0%的再贴现利率并全额满足了再贴现资金需求,将信贷资金精准投放到能源保供和绿色转型关键领域。

基于企业碳评级的融资新模式,结合不同的金融工具对评级结果实施差异化利率,激励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成功落地广东省首单绿色碳链通和绿色(碳减排)票据再贴现,并已推广至不同行业。

“绿色金融的低息贷款可以切实地帮助我们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再也不用担心绿色发展短期成本高的问题了!”相关融资企业的负责人不由得发出感叹。

如今,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奋力书写“绿色金融”大文章,积极推动碳金融产品创新,其成果不仅促进了省内区域经济的绿色转型与协调发展,亦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

未来,广东还需更扎实推进广东碳金融纵深发展,加强跨部门协同,完善碳市场机制,推动碳金融产品与实体经济发展更紧密结合,助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携手共绘产业绿色发展新蓝图。

(作者:张学玲 丘楚怡  作者单位为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