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近日就《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轻型电动汽车(征求意见稿)》《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动力电池(征求意见稿)》等标准公开征求意见。这两项标准的制定意味着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笔者认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建立完善的碳足迹管理体系,既是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现实需要和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从国际竞争角度看,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实现弯道超车,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但与此同时,国际碳关税压力与日俱增。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明确要求,2025年2月起出口动力电池必须提供碳足迹声明,法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将碳足迹评分作为硬性指标。这些政策表面是环境规制,实则是新型贸易壁垒。在此背景下,完善碳足迹管理体系,增强企业碳足迹管理能力,已成为我国汽车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修课。
从国内发展角度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广,涉及钢铁、化工、电子等上百个行业。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不仅能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绿色转型,更能带动上下游协同降碳。以动力电池为例,其碳足迹的60%以上来自上游环节,通过碳足迹管理倒逼上游环节减排,可推动产业链整体碳强度下降。这种“以车促产、以产带链”的协同效应,将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积极开展碳足迹核算实践,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碳足迹量化标准,碳足迹核算仍存在核算边界界定不一致、数据采集口径差异大、排放因子数据库不统一等问题,导致核算结果可比性不高,严重影响了国际认可度。统一标准的出台,将打破企业各自为战的局面,为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产业链整体降碳提供标尺。
随着碳足迹量化标准的出台,新能源汽车企业碳排放从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转变为可量化、可追溯的具体数据,使得企业的环境责任更加明确清晰。可以预见,碳排放管理水平将成为投资者、消费者重点关注的指标之一。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必须认清形势,碳足迹管理将不再是出口企业的专属课题。在供应链压力传导和低碳转型大趋势下,减少产品碳排放不是锦上添花的“附加题”,而是企业赢得市场、获取客户信任的“必答题”。
同时,碳足迹量化标准的完善,也可以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参考依据。企业可利用碳足迹数据,系统梳理生产各环节的能耗与排放,挖掘节能降碳潜力,通过工艺优化、设备升级、能效提升等措施,切实增强产品的绿色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轻型电动汽车(征求意见稿)》提出,在现阶段报废回收数据不完善的情况下,允许采用部分生命周期进行碳足迹核算,但未来将逐步过渡到全生命周期评估。这释放出明确信号:随着回收体系完善和数据质量提升,汽车报废阶段的碳排放管理将成为必然要求。
当前,相关企业在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材料再生利用等方面仍存在主动性不足、规范化不够、数据缺失等问题。对此,相关企业应未雨绸缪,提前布局回收体系建设,完善产品可追溯机制,积极探索低碳拆解技术和再生材料应用等,为即将到来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要求做好准备,从而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位置。
随着碳足迹量化标准的落地实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迎来绿色转型的关键机遇期。新能源汽车行业相关企业只有将低碳理念贯穿始终,加强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才能在全球绿色竞争中把握先机。(中环报记者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