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US装置长周期平稳运行3年,齐鲁石化最大限度释放二氧化碳装置产能,累计外送二氧化碳超170万吨,减排量相当于植树1530万棵、近百万辆经济型轿车停开一年。
人间四月,桃红柳绿。和煦春风中,齐鲁石化第二化肥厂拔地而起的两台4000立方球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10多辆专用罐车整齐排列在CCUS项目二氧化碳充装现场,等待充装二氧化碳。
自二氧化碳回收利用装置产出第一批产品以来,已长周期平稳运行3周年,累计外送二氧化碳产品超170万吨,减排量相当于植树1530万棵、近百万辆经济型轿车停开一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CCUS产业发展经验。齐鲁石化在牢牢扛起能源保供责任的同时,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步伐,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引领 敢为天下先
4月2日,在二氧化碳储存罐区,10辆罐车正在同时充装。第二化肥厂原料车间主任李炳奉介绍,装置捕集的二氧化碳采用车辆运输与管输两种方式,现在每天大约陆上运输400吨、管输1400吨。
二氧化碳回收利用装置以装置尾气中的二氧化碳为原料,经过增压、低温液化并提纯后回收,纯度超过99%。
2022年1月29日,全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建成中交,用时96天,跑出了“中国速度”。4月3日,装置打通流程,产出合格产品,试生产一次成功。8月25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全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示范工程正式投产。
CCUS项目是中国石化贯彻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重要举措,将齐鲁石化捕集的二氧化碳运至胜利油田驱油并封存,实现驱油与碳减排双赢,形成上下游协同联动机制,有效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当前,齐鲁石化凭借科技力量,在低碳经济时代,争做碳达峰碳中和的示范者和引领者。
探路 展现新担当
CCUS项目从无到有,从最初的设计、建设、投产再到现在平稳运行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加强项目运行管理、深化技术研究、优化工艺流程、持续降低生产成本、逐步扩大项目应用规模。
“与开车之初相比,能耗降低了29%。”中国石化突出贡献专家、第二化肥厂副经理耿涛说,全流程开展节能优化,让生产负荷与能量利用之间实现最优匹配。
“采取改造装置汽轮机气封、干气密封、提高蒸汽品质等系列措施。”气体联合车间技术组组长王佳俊说,装置投产以来,通过优化攻关降本1400余万元。
“重点检查润滑油油温、油压。”3月27日,在二氧化碳回收利用装置,王佳俊与新入职员工冯子豪检查大机组油系统运行情况,并开展现场培训。
齐鲁石化人踔厉奋发,一路披荆斩棘,开拓前行,从最初的经验缺失到如今的得心应手,操作人员对装置的熟悉程度与驾驭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气体联合车间以降低能耗为抓手,开展“小指标劳动竞赛”,鼓励员工自主探索学习,不断提高精细化操作水平;加强员工业务培训,定期座谈交流,把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下来,为CCUS产业发展积累经验、做好示范。原料车间严格落实“三个最严”工作要求,聚焦二氧化碳充装安全,3年来6次细化、修订操作规程,持续完善充装操作流程;开展管道泄漏事故演练和倒泵操作技术比武,强化全员应急处置能力;20点后夜间充装时,车间领导现场带班,保证充装过程安全受控。截至3月底,液态二氧化碳累计充装37476车、约95万吨,管输累计77万吨。
“不断解决问题、积累经验,持续提升装置运行水平。”第二化肥厂生产技术科副科长李震表示,在实践中培养一批青年科技人才,以技术创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彰显央企社会责任与担当。
推广 拓展新市场
4月1日,新华社记者一行到全国首套百万吨级CCUS项目——齐鲁石化二氧化碳回收利用装置现场,了解CCUS项目整体情况,采访齐鲁石化节能减排降碳工作。
“每月都有来厂里参观的,外国同行也来过好多次。”气体联合车间主任司道朋表示,自装置建成以来,已经接待了国内外百余家企业参观学习。
齐鲁石化以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CCUS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和标杆工程为己任,努力探索出一条能够大规模捕集二氧化碳的有效路径,在集团公司内外部企业及国外公司多次做技术交流,推广现有CCUS全产业链技术,将绿色低碳技术投向社会,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目前,CCUS项目充分释放装置产能,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二氧化碳制备生物降解塑料、甲醇等高价值化学品技术应用日趋成熟,探索二氧化碳制备碳酸钠已进入方案研讨阶段。
“通过不断尝试与研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工产品,实现二氧化碳利用的多元化。”耿涛说,公司将拓展二氧化碳下游产品的开发及资源化利用,把二氧化碳装置安全、经济、环保运行提升至更高水平。(周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