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类型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他们之间只有保持着畅通的物质传递与能量传递,人类才能得以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8月31日,在由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主办的长白山“山水林田湖草”多系统综合治理工程理念与实践学术交流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说。
本次学术交流论坛以长白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具体实施和建设成果为依托,通过考察总结目前的初步成果、分享实践中的经验体会,结合科学的生态建设理念,探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与实践。
论坛现场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库表示,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成立13年来,先后投入近百亿元资金用于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联动构建了大保护工作格局,同时致力于打造世界名山和国际名镇两大品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精心建设绿色城镇,深度拓展开放合作,积极构建大长白山区域发展共同体,努力探索一条旅游城镇化、城镇景区化、景区国际化的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长白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一标段总承包单位,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小虎介绍,该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白山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投资规模最大、协调联动最广、社会力量调度最为集中有效的综合性生态保护项目。工程项目分布点多面广,一标段的50个子项工程分布在3200平方公里的范围,共有12个绩效指标考核项。目前工程一标段开工率已超过一半,预计明年将完成建设。
在学术交流论坛上,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吴钢深入阐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与内涵,并结合实际案例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之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树坤认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也是一个国土综合治理项目,是一个长期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于河道治理,刘树坤建议要减少河床破坏,多做自然景观,种植季节性植物,保护水生动植物的多样性,以水为纽带,建立水利生态网络。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教授朱清科以半干旱黄土区及土石山区边坡近自然植被构建为例,介绍了近自然林业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内涵与具体技术;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张会儒详细介绍了天然林分类、天然林修复的基础理论、森林经营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提出要靠严格保护与科学经营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尹伟伦说,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应统筹实施矿山环境治理恢复、推进土地整治与污染修复、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全方位系统综合治理修复等重点内容。对于长白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他建议建立森林抚育的系统技术体系,比如在良种选育、壮苗培育、适地适树、造林速生、修枝、疏伐、病虫害防治、防火防地质灾害等方面构建形成一系列可示范、可推广的科学技术体系;建立不同条件下的典型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一模式多地推广应用;建立山上有林、林下有水、水清入湿地、湿地入田地的山水林田湖草综合关系的效果展示等。
专家实地考察工程进展
据了解,2016年,财政部、原国土资源部、原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开展国家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吉林省长白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被选取为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涵盖长白山管委会、吉林市、延边州、通化市、白山市、梅河口市、江源区等7个市县。(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