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科研 >  正文

中国林科院,那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真博士真专家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时间:2024-02-26 10:58:24

字号

从戈壁沙漠到绿树如茵,从荒山秃岭到茫茫林海,从不毛之地到硕果累累,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祖国大地绿色变迁的背后,有多少科技工作者负重前行、攻坚克难。长期以来,中国林科院大批研究团队坚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发力,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林草高质量发展,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性重大科技难题和生产实际问题。日前,中国林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应用4个先进团队和2名先进个人受到表彰,为林草系统加快构建以科研成果转化论英雄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树立了风向标。

整合科技力量向三北进军

2023年6月6日以来,中国林科院按照国家林草局党组的统一部署,聚焦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集中全院力量,实行重点攻坚,成立三北工程研究院,安排4200万元设立三北专项,抽调精兵强将承担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坚持全员参与、承包地块,中国林科院15个科技特派队分赴三北地区包片蹲点,编教材、搞培训、做推广,梳理出60项实用技术,解决工程建设堵点卡点。

其中,治沙专家卢琦带领的荒漠化防治创新团队就是全国防沙治沙中的一支中坚力量,他们不辞辛苦、不畏艰险,走遍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开展探路式考察调研,摸清了我国沙漠家底,提出了打造创新高地等科技攻关目标,使我国荒漠化防治理念、路径和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团队在筹备三北工程座谈会的关键时刻,提出了极具价值的建议,并得到中央的充分采纳。

雷击火防控攻关取得历史性突破

针对雷击火防控这一世界级难题,中国林科院积极响应、临危受命,冲在最前沿。防火专家舒立福带领的森林和草原火灾防控创新团队克服高寒天气、交通不便等重重困难,赴大兴安岭等林区野外考察,以需求引领研究,实现了对雷电、气象、可燃物等实时协同感知预警。

团队研发的森林雷击火预警监测技术和感知系统在河北、福建、四川、新疆等地示范推广,监测预警1600多次。大兴安岭全年64起雷击火全部实现精准监测预警,雷击火扑灭时长由原来超过12小时缩短到平均83分钟。

在森林草原防火领域,符利勇研究员团队研制了国内首套无人机森林防火智能巡护监测系统,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识别预警早期火情13次,得到奥组委致函表彰。

科技赋能木竹加工产业提质升级

为提高我国林业产业科技水平,掌握自主核心技术,人造板专家于文吉带领的人造板与胶黏剂创新团队紧跟学科前沿,围绕行业和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创新重组材料制备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突破了高性能木质重组材料、无醛竹木复合材料和秸秆人造板制造关键技术,创制了以竹钢和木钢为代表的绿色产品。

竹钢的开发进一步提高了竹材利用率,拓展了竹材的应用空间,实现了竹材在风电叶片、景观园林等领域的应用延伸,竹材的附加值提高了5倍以上。木钢的开发可以大幅提高人工林木材利用率,真正实现了“小材大用”“劣材优用”,提高了我国木材资源的自给率,使人工林木材的相关性能超越优质硬阔叶材,让人工林木材有了更大的价值。

在清洁制浆关键装备自主化研制方面,林化专家房桂干打破国外对制浆装备的长期垄断,创制了混合材高得率制浆关键技术和国产化核心装备,实现成套技术装备的出口。

关键技术推动林草产业创新发展

核桃在我国大部分山区都能栽植,是最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之一。发展核桃产业,种植什么品种,如何科学种植,成为核桃专家裴东带领的核桃产业基础研究创新团队科研的第一目标。为选育优质丰产的核桃良种,裴东带领团队走遍了全国22个省(区、市)所有核桃产区和分布区,根据不同地形、土壤和气候特点,科学地划分了我国核桃栽培适生区,提出了平原、低山丘陵和山地的主栽和授粉品种,为核桃种植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裴东团队研发的核桃生态经济型良种配套的栽植技术体系,在云南、新疆等地示范推广,核桃平均亩产量提高15%以上,带壳品种坚果的售价也大幅度提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极大地惠及了广大山区百姓。

当前,林草领域还有许多短板和弱项需要尽快补齐,林草科技贡献率、科技成果转化率亟待提升。期待更多林草科研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山区、林区、沙区大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刘斯文 安璐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