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发布的碳市场扩容的方案,钢铁、电解铝和水泥,这些行业纳入碳市场为生物质能、生物材料的广泛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空间。在方法学上,凡是利用生物质能的都可以核销碳排放”。4月10日,在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等机构共同主办的第六届生物质能创新发展论坛上,本报记者了解到,碳市场为我国生物质能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
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生物质能约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的55%,在建筑、工业、交通等领域展现出不可替代的潜力。
截至2024年底,我国生物质能发电规模已突破4500万千瓦,发电量约2000亿千瓦时,生物质供热量折合标煤2.1亿吨左右,规模化的沼气、生物天然气项目也超过了将近200座。此外,可持续航空燃料、生物甲醇等新兴领域建设规模超过了将近百万吨,在国际航运组织的要求低碳发展背景下,市场潜在的需求非常大。
同时,国际对生物质燃料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记者从发会上了解到,全球对于生物质能的需求在不断扩大。目前,最主要的需求集中在中国、巴西、欧洲、印度以及美国。到2030年,生物质能将会再增加4倍,占全球能源消耗总量比例超5%。
而生物质能具有多重价值。从生态层面来看,通过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助力了生态保护,它是减污、降碳、扩绿、增长的关键环节。
从应对气候变化角度来讲,生物质材料的应用,生物质能的发展为能源转型、产业转型提供了关键的选择。而且,生物质能和生物材料的广泛应用至少有三个重大的机遇。
一是国际民航组织下的CORSIA((国际航空碳抵消和减排计划))机制正在从计划变成现实,很有可能在最近就要正式实施,生物航煤的广泛应用为这个产业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二是刚刚发布的碳市场扩容的方案,钢铁、电解铝和水泥,这些行业纳入碳市场,为生物质能、生物材料的广泛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空间,在方法学上,凡是利用生物质能的都可以核销碳排放。这为我国生物质能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
三是应对在欧美的绿色贸易壁垒的过程中,通过实施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的核算,为生物质能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不仅仅是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需要,其实在我国内广泛的实行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随着碳足迹的广泛应用,我们生物质能、生物材料的广泛应用出现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未来,生物质能发展具有非常强的现实需要和市场空间。
从社会发展来看,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和能源革命,农业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离不开生物质能和生物质利用的产业大力发展。在当前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会议指出,当下,国际社会对能源结构低碳转型的呼声日益高涨,我国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定不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将生物质发展作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
作为绿色科技与制度创新的试验田,生物质能也是产业转型的新赛道。在航空航运脱碳领域,可持续航空燃料、生物柴油、绿色甲醇等为破解国际减排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工业领域生物燃气、可替代化石能源驱动生物工艺生产,绿色革新;在城乡环保和管理中固废能源化有效将环境挑战转化为资源机遇,实践表明生物质能技术突破与模式创新正在重塑产业竞争力。
生物质能的发展离不开包容的国际环境,需要汇聚全球智慧。面向未来,生物质产业应该从三个方面着力考虑。
一是推动规则的国际衔接,共建国际认可的企业层级,产品层级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与技术规范,这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同时,在有国际规则方面要严格的遵循国际规则,促进跨境合作。
二是深化产业链的协作,从原料收集到终端利用打造起安全、高效、包容的全产业链,从业者一定要从产业链甚至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推动产业的发展。
三是生物质能和生物材料的广泛应用是一件新生事物,需要不断的培育、发展和壮大。通过政策引领、公众参与让企业、社会、社区、个人、政府共同参与生物质能的发展。政府要为从业者、投资人创造良好的盈利空间,同时,也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目前,国家发改委会同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民航局、国家能源局正在制定生物质油气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据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双碳政策处处长程慧强透露,国家发改委将会同相关部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共同推动生物质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乔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