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储能系统设备价格是1.2元/Wh,到2024年年初,降到了接近0.5元/Wh,2024年年底,出现了低于0.4元/Wh的报价。”在碳中和五十人论坛2024年大会上,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特邀研究员、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英文简称CNESA)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说,储能系统设备价格越来越低令人担忧。
事实上,伴随着储能高速发展,储能价格持续走低。有业内人士人分析,低于成本价中标的“内卷式”竞争问题也波及到了储能行业,这对我国储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隐忧。
2025年1月3日,国新办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袁达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周五举行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5年,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积极化解一些行业供大于求的阶段性矛盾,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大力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新兴产业。
那么,新年伊始,储能行业应该如何破“内卷”,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蓝海变红海 储能技术快速迭代
业内认为,2023年,是国内储能的元年,也是市场爆发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21.5GW/46.6GWh,功率和能量规模同比增长均超150%,3倍于2022年新增投运规模水平。这一增速大大超过了同期的光伏、风电新增装机的增速。
从企业数量来看,根据企查查数据,自2021年中国储能相关企业数量首次破万以来,企业数量连年增长。其中,2022年储能相关企业新增了4.17万家;2023年,新增了7.51万家,同比增加80.1%;到了2024年,我国累计新增注册储能相关企业8.9万家,创近十年注册量新高。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储能相关企业已达23.8万家。
长风绿能董事长张发宇曾公开表示:“储能产品的复制性正在以极快的速度蔓延,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企业之间跟进速度十分迅速,这也为什么现如今各家产品总体看起来都差不多的原因。”
“现在大家都在卷价格,卷是因为供需关系短期的失衡,严重的供过于求。根本的原因是企业对于储能看好,资本快速涌入,相应产能建设较快。过去两年,大量资本涌入储能行业,建了很多同质的产能。所以,储能产业整体上来看,还没有成熟就爆发了。”北京索英电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副理事长王仕城对记者说:“我们看到的是,大量新的储能产品还在研发中就已经落后了,所以储能是一个快速技术迭代的产业。储能提质是企业最终需要真正关注的问题。”
储能企业爆发式增长带来的是同质化布局下的“内卷式”竞争。
根据CNESA Datalink(数据链路)全球储能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我国新型储能市场2024年中标价格均有所下降。
2024年,2h储能系统全年平均中标价格为628.25元/kWh,较2023年均价下降43%;12月份,2h储能系统中标均价708.81元/kWh,同比-11%。另外,4h储能系统年均价为610.40元/kWh,最低报价0.398元/Wh,跌破0.4元/Wh,创历史新低。
2h储能EPC年均中标价格1181.28元/kWh,全年价格波动较大。12月,中标均价同比-21%。
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成员、国务院原参事、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原局长、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徐锭明表示:“目前,20多万家储能企业鱼龙混杂。中国需要建立科学的储能体系,来支撑我国新型的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安全,完成‘双碳’目标。”
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积极响应中央“防内卷式竞争”的号召,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已于2024年底组织召开了新型储能行业防止内卷式竞争闭门研讨会。
俞振华告诉本报记者:“经过深入讨论,30余家与会单位已初步形成了多项行业发展共识。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将根据会议讨论的重点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形成落地方案,并将对联盟发布的2021版本《关于推进储能产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行业自律公约》进行修订。”
对标海外市场 破“内卷”需多方面改进
1月7日晚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纵观全文,《意见》防止“内卷”的意图明显。
例如:在总体要求中,《意见》提出要完善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合理统筹基金布局,防止同质化竞争和对社会资本产生挤出效应。
尤其在加强统筹,整合优化布局的具体措施中,《意见》提出,明确对下级政府设立基金的审批或备案要求,防止重复投资和无序竞争;同时,提出要加强基金布局规划和投向指导,引导地方围绕当地产业发展实际调整政府投资基金布局,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另外,还提出推动基金整合优化。即同一政府原则上不在同一行业或领域重复设立政府投资基金。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胡波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政府投资基金其实是发挥政府的作用,发挥财政资金加金融工具这么一个组合,用政府投资基金发展去撬动、去引领、去吸引社会资本更多支持创新,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可以看出,《意见》体现了我国用过财政资金和金融工具推动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的用意。未来,储能行业也应将关注点聚焦在解决重点关键领域或环节的“卡脖子”难题方面,而不是一味的同质化低价竞争。
“未来,极端气候的变化,对电力系统的挑战会更大,储能的作用,就是在这样一种整体系统性的结构调整中,发挥它的关键作用。2025年,储能行业应立足于系统,要依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来补充或者来弥补现在电力调节方面的不足。”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鲁刚说。
在储能行业深耕多年的西门子中国智能基础设施集团可持续发展负责人崔佳宁根据储能海内外市场的差异性,对储能行业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地分析。
从储能行业市场的规则性来看,海内外市场比国内的规则性更强。海外市场有非常完整的法律条文,有相关的储能产品标准认证。相对于国内来说,相关法律和监管规则好不完善,期待相关部门和行业尽快形成统一的规范。
从价格角度来讲,实际上,海外市场也卷,但绝对没有中国市场卷,主要是国内外市场的价格构成是不一样的。海外储能产品的人工成本相对比较贵,一个储能产品,人工成本占比将近50%,而且这个人工成本是很难降下去,但其他成本并不高。而中国的人工成本占比为5%—10%,比例非常小,大部分成本是原材料成本,低价竞争具有优势。
从技术方面来说,欧美更在乎储能方案的完整性,对储能是不是达到最佳价格的优先级排位靠后,而对于整个能源管理方案来说,企业给出的一套整体方案是否能帮助管理整体的园区,这是欧美市场最关注的。所以,我国企业应该用更新更多的技术去帮助储能行业走的更远。
从产品绿色低碳方面来说,储能也包括电池,在欧盟,电池是有护照的,意味着电池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整个供应链是有碳足迹的,如果电池的碳排放符合要求,就可以被欧盟组织引进。欧盟的《新电池法案》已经出台,我国国内也要加快管控储能整个生产过程当中的碳排放,避免碳关税或贸易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