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国上下大力开展“两新”行动,加快淘汰落后设备产品,以旧换新促进消费升级。在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循环经济既能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又能有效促进居民消费,可谓一举多得。
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航拍图。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目标任务,到2025年,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要基本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5万亿元。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规范有序、运转高效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探索推广资源回收企业向自然人报废产品出售者“反向开票”制度,从全产业链谋划循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024年10月18日,作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首支“国家队”,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从谋划顶层设计、出台配套政策,再到组建“国家队”,循环经济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
但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循环经济产业还存在一些短板问题。比如,一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范化水平不高,循环链前端与后端脱节等。笔者建议,从强化产业链深度协同、推进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入手,推动我国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产业链深度协同。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出发,从设计端就开始考虑,从全产业链来推进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形成闭环生态系统,共同推动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例如,近日我国首个废塑料化学循环闭环项目成功落地。该项目利用化学循环技术,将消费后回收的化妆品塑料包装转化为品质如新的化妆品容器,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与环境的友好发展。项目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实现了原级回收产业链闭环。
二是推进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升级。科技创新能力决定了资源循环利用的效率和效果。政府出台政策,引导企业提高废弃物分类的精准度,优化回收工艺,通过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创新,培养和吸引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手机安全回收处置示范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消费者通过小程序或电话服务热线下单,公司将废旧手机回收后拆解出电池和屏幕,对整机进行破损销毁。碎片送入熔炼车间进行火法熔炼,实现最彻底的销毁。将零件精细化拆解成功提炼稀贵金属。这既解决了消费者对信息安全的担心,又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三是加强国际合作。世界各国利用好各自禀赋优势,加强互补合作,共同实现更有韧性的发展。加强与国际ESG统一标准接轨,推动全球循环经济体系发展。推动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相关交流合作,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比如,在我国动力电池等优势领域,支持建设回收废旧产品逆向物流体系,推动先进绿色低碳技术、产品、标准、业态模式走向世界。2024年11月,在进博会“净零碳城市:推动循环经济的跨国协作”论坛上,很多专家提出探索产品碳足迹精准量化,加强与国际通行的标准和规范接轨,建立精准量化的产品碳足迹标准体系。同时,开展产品碳足迹精准量化合作试点,提高应对欧盟碳关税的能力,积极鼓励细分行业公布产品碳足迹,不断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碳足迹背景数据库。